一、所在高校基本情况

推进高水平本科建设整体情况

一、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始终坚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到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学院领导班子定期召开院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教学问题,注重教学质量全程控制和运行考核。每学期坚持召开各教学部系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会议,检查新学期教学工作准备及运行情况。学院党政班子率先垂范,坚持课堂听课,深入宿舍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建立了院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中层干部联系班级、宿舍制度,深入教学一线,切实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狠抓课堂教学建设与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开展了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题的学习与研讨活动和学风养成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二是推进教学改革,通过修订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方法示范课观摩教学、引进优质通识类网络课程资源、开展考核方式改革、组织学科专业竞赛等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强化教学管理,出台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强化日常教学秩序的监督与管理;四是提升教研能力,全面落实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开展青年教师导师制、组织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研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及攻读学位、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工作,切实强化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养。

二、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推进“四新”建设

1.面向地方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增设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升级改造已有传统人文社科类专业,促进其向应用型转变。

2.面向地方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高位“嫁接”,增设与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相关的专业方向,改造升级已有工科类专业。

3.面向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布局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现有工科类专业为依托,在环境、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布点与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新专业。

4.四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三、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

1.加大投入,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成了9个特色鲜明、优势集中、与生产及服务领域紧密对接的校内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平台。

2.积极争取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了132个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校外实训基地。

3.成立了由学院、地方、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院系两级专业指导委员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逐步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

4.先后制定了《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实践教学工作规程》等管理文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督查,做到计划安排合理、教学实施认真、质量监控到位、考核总结严格,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四、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院构建了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学院领导、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教务处人员和各系(部、中心)主任为主体,以教学前监控、教学过程监控、教学后监控和教学激励、教学评价等为手段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立了“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招生监察委员会”等机构;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各级领导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教学督导评价制度;制定了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引进了“维普网”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开展了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论文查重和作业检测,不断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机制化、制度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