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项依据

1.项目的研究意义、现状分析;

2.与本项目相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经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3.学校已具有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项目对学科专业发展的贡献,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或说明),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中华自古即为礼仪之邦,但是普通群体,甚至在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的人已经日渐稀少。“礼仪之邦”出现的礼仪失落问题,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本成果针对此问题,并结合中国语言文学系课程设置及学生实际,编写《现代礼仪学》一书,根据“秘书实务”授课安排,将“职场礼仪”贯穿于其中,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有了稳步提升。

一、研究意义和现状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与沿线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各项交往日益频繁。礼仪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国人民走向世界的名片,也代表着伟大祖国的国家形象。围绕着礼仪道德,前哲先贤有过许多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礼仪观点。尽管中华礼仪的内容博大精深,但现实中我们对礼仪教育重视的不够,尤其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礼仪教育略显不足。大学校园里迟到早退、乱扔垃圾、乱写乱画等现象比比皆是,大学课堂上吃东西、玩手机、打瞌睡等不尊师重教的行为屡见不鲜。归根到底是高等教育尚没有完成将礼仪教育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的任务,而只是停留在宣传的表层阶段。作为 21世纪的开创者和接班人, 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不断推动中华文明、促进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根本手段之一。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子化产品的不断更新,人类生活的空间也逐渐拉进,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和谐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使得世界各地的礼仪习俗不断地融合与发展。中华民族庞大的移民族更是将我们璀璨的礼仪文化带到了全世界。在重视交往的当今社会,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是我们高等教育开发和培育的重要课题,更是我们建设“新时代”的需求。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中文系自2012年开始在“秘书实务”教学中增加《现代礼仪学》板块,以面向“职场礼仪”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效果良好。任课教师王晓春、朱博韬于2013年 6月就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分三个大部分,一是关于课程设置及教学设施;二是关于授课教师的意见反馈;三是关于学习效果的调查。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教学进程、教师面貌、学习结果、教材选用等与一线教学直接相关的核心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通过匿名作答的方式能够直接和客观地反映出这些内容的实际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礼仪学”的要求与期望 。

因为问卷设计是对学生礼仪现状的自测,所以调查结果显示的数据并不能完全表明这些数据是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客观标准。调查表明在评价大学生礼仪现状时,学生对自我评价标准要求低,对他人的评价标准要求高。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但表现出礼仪理论知识和行为能力严重不足,特别需要加强。2.大学生表现出礼仪文化上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的认知上与评价标准上的差异性。3.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教学效果并没有他们预想的那么好,希望教材、教学设施及其授课教师能够更优化。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礼仪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从了解学生需要、满足学生需要出发,改进礼仪课程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规范其礼仪行为,提高其礼仪修养,一直是我们长期思索的问题。

二、相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成绩

《现代礼仪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实践性、规范性的素质拓展课程。当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职业人才。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思想、娴熟的岗位技能,还需要学礼用礼,用规范的礼仪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以礼待人,成为现代社会优秀人才的必备素养。

(一)指导思想。

根据调研现状,我们编写教材时本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内容体系、突出实训和实践特色、突出综合素质培养”的育人原则;着眼于细节,灵活、实用、具体地把礼仪规范的详细要点与操作技巧细致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一方面启发学生积极实践,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效运用,提升品位形象,丰富精神世界,以获得人生意义上的真正成功。

(二)重要举措。

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五个“有效契合”和五个“有机统一”。即:在教学目标上,坚持问题导向与情境创设的有效契合,教师“预设控制”与师生“互动生成”的有机统一,突出“生成性”;教学内容上,坚持现代礼仪理论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有效契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的有机统一,突出“实践性”;教学方法上,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契合,教师“系统讲授”与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机统一,突出“建构性”;教学时空上,坚持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的有效契合,激活“第一课堂”与拓展“第二课堂”的有机统一,突出“联动性”;教学评价上,坚持多主体合作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尊重“权威标准”与体现“平等多元”的有机统一,突出“多元性”。

1.推行“两基四段案例牵引”教学模式。

《现代礼仪学》主要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核心,综合运用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的自主性,解决学生主体地位欠缺、自主性学习不足等问题。

(1)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教师主要扮演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倾听者、交谈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其职责是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实现意义学习,进而实现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主动学习。

(2)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现代礼仪学》课程设计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

(3)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创设“礼仪”课堂环境、创设教学“问题”和步骤来营造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4)突出问题导向。以“问题”引导作为教学设计的重心,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探索和解决“礼仪规范”问题,并形成相应观念。

(5)重视学生学习的先备知识。要求教师必须紧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职场体验及感受开展教学活动。

(6)拓展教学时空。将教学时空由课堂内的理论教学向课堂内实践教学延伸;课堂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向第二课堂(校外观摩及参与社会实践)延伸;教学内容从教材内向教材外延伸。

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课堂内创设情境等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解决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个体轻合作的问题。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展示活动,由学生自由组建团队,自主举办“会议礼仪模拟”“接待礼仪模拟”等板块活动,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

3.改革学业考核评价机制。

改革传统“期末一张卷”的考核模式,实行以真实工作岗位的考核内容和方法,即在考核内容上分为平时考核、过程考核、期末考核和理论考核四部分,按 3: 3: 2: 2 的比例分配成绩;在考核方法上采取课堂讨论互动、情景模拟、案例评析等,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三)主要成效。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两基四段案例牵引”教学模式并付诸实践,即:现代礼仪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分为“案例激活(问题导入与情境构建)”“案例解读(理论阐述与问题延伸)”“案例演练(知识运用与能力实践)”“案例总结(核心凝练与教学反思)”四个环节,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该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核心,对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的综合运用。

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有效解决了学生主体地位欠缺、自主性学习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合作等突出问题。

实践教学掠影

三、教学改革的环境和保障条件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非常重视学科专业建设。《现代礼仪学》作为全院素质选修课和中文系的必选课程,历来受到院系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院建有多媒体室、录播教室、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室,为《现代礼仪学》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了保障条件。目前,中文系正在积极申报秘书学专业,建设相关实验室,这进一步为《现代礼仪学》课程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课题组人员年富力强,学科分布合理,均为高等学校一线教师,具有高等教育中级以上职称,且理论功底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并在相关学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课题负责人及其成员曾主持甘肃省档案局科技项目、兰州市社科规划、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等课题,目前已有多个项目结项,为本科课题开展研究提供了经验支持;课题组成员分别主持、参与多个科研项目,且一直从事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本课题。课题组成员编写的《现代礼仪学》曾获学校教学成果奖,前期的相关调研和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料支撑,为推动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