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广后,收获了良好的反响,主要在学生课堂表现和成绩两方面进行说明:

(一)学生课堂表现

该模式的使用最为直观的成效在于,学生上课出勤率大大提高,包括请假在内,平均每学期每班的出勤率都在99%以上。其次,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只作为指导者参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上课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时间增加,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等现象几乎杜绝,使用手机都是为了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时间过的飞快,一节课的时间不再显得漫长。同时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有了更强的学习信心和成就感,对所解决的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也记忆更为深刻。

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看,该模式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个人责任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为有利。在这个小团队里,我们看到了各种同学的各种表现,包括平时后进同学为了其他同学站在讲台上用全英文介绍英语国家概况,一些学习不错的同学努力去帮助同组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及同学们上课前彼此提醒对方不要迟到旷课,最后很多同学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这种学习模式,对学生本身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二)学生成绩方面

从学生成绩来看,小组任务型学习课程因为平时课堂表现严格计入期末成绩,且个人表现对小组总体成绩影响较大,所以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积极,课下也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使用该模式教学的学期,学生平均成绩有了普遍提高:14级数学2班平均成绩由69分提升为75分,14级汉语言文学3班平均成绩由67分提高为74.7分,14级汉语言文学4班平均成绩由65.3分提高为72.4分。

同时,学生四级通过率有了大幅提高:参加实验的14级数学2班16年6月四级通过6人,同年级未参加实验的14数学1班四级通过0人。
参加实验的14级汉语言文学3班实践前通过2人(15年12月CET4考试),实践后通过18人(16年6月CET4考试);14级汉语言文学4班实践前通过4人(15年12月CET4考试),实践后通过13人(16年6月CET4考试)。

参加实验的16级汉本1、4班,在进行为期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后,在17年下半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学生成绩喜人,通过人数是全校所有班级最高的两个班级。未参加实验的16级汉本2班共通过7人 ,16级汉本3班共通过7人,而参加实验的16级汉本1班共通过17人,16级汉本4班共通过14人。

从全校成绩上来看,16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我校平均通过率为12.05%,参与实践的三个班为:14数本2班22%,14汉本3班30.5%,14汉本4班22.8%; 17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我校平均通过率为7.8%,参加实践的两个班为:16级汉本1班26.4%,16级汉本4班19%。实践班通过率均明显高于我院平均通过率。

此外,因为学生水平、性别、性格分配相对平均,再加上通过一两年的英语学习培养了深厚的感情,除了英语课程以外,中文系所授课班级目前其他专业课程也在用英语学习小组对学生进行分组,以便上课讨论问题,下课布置任务。小组教学管理机制日趋完善,组长号召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强。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也同样影响到学生的其他课程的学习,这也从侧面肯定了本次教学改革的成绩。

本次改革和实践中,参与改革的院领导、部门领导和大学英语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提出各种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为期三年的教学实践收效颇丰。这也是整个团队努力的成果。这次实践的成功,为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适合我校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抛砖引玉,为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以参考的教学及管理经验,使我校大学英语教师有更多可以开展的教学实践思路和教学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