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本科教育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5)
更新时间:2019-07-26 09:00:22  |  点击次数:6792次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现学院内涵式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总体思路

九个坚持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进一步明晰学院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学院办学传统、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从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书育人能力等方面,系统规划振兴本科教育的路径和关键举措。实现从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转变、从以教为主学教并重转变,切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础地位落到实处。

三、建设目标

经过5年的努力,四个回归全面落实,初步形成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优质特色课程建设、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学院转型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省级一流专业点建设取得突破,引领带动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显著增强;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协同育人机制、教学质量督导评估制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25年,将学院建设成为专业特色鲜明,应用优势突出,教学质量优秀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四、重点任务和举措

(一)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

1.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充分挖掘教学、管理、服务等岗位的育人元素,强化各育人主体的立德树人意识,自觉承担起育人的使命任务,实现全员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大学各阶段,覆盖到全校各班级,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确保大学期间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线、不衰减,无盲区、无断点,实现全程育人;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整合力量,协同联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全方位育人。从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空间等方面积极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推动各育人要素有效聚合、协同运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服从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宗旨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

3.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聚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制度化集体备课为抓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将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等元素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程;依托安宁五校战略联盟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全面落实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形势政策课听课讲课制度;建立学院教学督导、中层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听课制度。

4.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立项,建成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5.强化实践育人。有效整合德育实践、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科技实践、管理实践、劳动实践、文体实践、军事实践、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校内外实践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不断创新实践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切实发挥实践育人体系的作用。

6.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切实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充分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价值,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立健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育人模式,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统筹设计,同步实施,实现对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升华,使第一课堂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受时空局限性小、学生参与度高的第二课堂互动互融、互补互促、相得益彰、协同育人,共同助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牵头部门:党委工作部

协同部门:各单位

责任人:刘政君

(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7.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快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结构优化的应用型专业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改善薄弱环节,补齐教育短板,强化教学体系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紧紧围绕教什么怎样教这一根本问题,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高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深化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改革,形成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8.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以《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为施工图,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保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规格为基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塑造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新理念为牵引,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专业指导委员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为基本制度,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确保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全面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

9.调整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充分挖掘各专业本科底蕴+应用特色的核心要素,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刚柔相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以国标对各专业统一要求的核心课程为主,适当嵌入各专业特殊要求的专业必修课程,构成平台课程,确保本科人才的基本规格;在国标预留空间中,以行业、职业及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体现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构成模块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实践类课程、专业限选方向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全校性综合素质选修课程、素质拓展与实践创新课程等课程模块。

10.强化实践教学。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以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依托,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根本,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抓手,以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为保障,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切实将强化实践教学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完善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比重达到30%以上,专业实习时间累计不少于1学期,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完善实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实践教学项目,编写实验实践教学指导书,进一步明确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与要求;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打通理论教学和实务操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至2025年,力争2-3个实验实训教学中心进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

11.强化课程内涵建设。以课程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支撑关系为依据,紧密对接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围绕职业岗位需要和职业素养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与实务部门共同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共同研制课程标准、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共同优化课程内容,共同编写精品教材,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为标杆,开展以慕课为重点的课程资源建设,实现课程建设由校级重点课程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跨越。以此为引领,示范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至2025年,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取得突破,建成3-5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30门左右校级线上线下精品课程。

12.积极引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依据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建立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引进和学生修读课程学分认定制度,制定在线开放课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价办法。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为重点,持续引进“智慧树”等在线教育平台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在线开放课程,积极引导学生选修在线开放课程,积极鼓励教师申报甘肃省教育厅引进和使用国内外优质在线开放课程项目,在持续做好《计算机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扩大引入面,将引进和使用范围拓展到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将本校认定的在线开放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使校外优质MOOC资源、校外优质实训资源、校外优质师资资源成为我院补短板、强特色的重要抓手,成为推动课堂革命、变革传统课堂教学形态的突破口。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各教学单位、学生处

责任人:邢永祥

(三)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促进专业转型升级

13.科学规划专业建设路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形成能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的专业方向模块,提高人才培养的应用特色;以甘肃省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全面落实《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专业转型试点和学院全面转型工作;以办学实力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核心,开展专业群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校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为重点,加大投入,将其建设成为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以此带动其他专业特色发展;以国家一流专业双万计划为标杆,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引领和支撑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

14.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按照盘活存量,升级改造原有专业;用好增量,建好新专业的思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专业结构。面向地方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增设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升级改造已有传统人文社科类专业,促进其向应用型转变;面向地方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高位嫁接,增设与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相关的专业方向,改造升级已有工科类专业;面向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布局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现有工科类专业为依托,在环境、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布点与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新专业。至2025年,新增57个应用型专业,建设好35个左右本科专业,形成以文学、管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学科专业为主,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结构优化的应用型专业体系。

15.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思路,深度推进专业转型试点工作,将专业转型从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推进到师资队伍、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评价机制等层面,将转型试点工作拓展到,由形式深入到内涵,以示范引领推动学院全面转型,塑造应用型大学新形象、新特质、新内涵;按照观念引领,以点促面的思路,从法学专业、新闻编导类专业、工科类专业、师范类专业入手,有效融入卓越人才培养新理念,在保持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方向,进一步对接行业、职业和岗位标准,进一步补实践短板,突出应用特色和内涵发展,引领带动各专业创新发展;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路,以办学实力强、就业前景好的优势专业核心,开展专业群建设。面向地方数据信息产业及新业态,构建以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核心,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为基础的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群;面向地方环保咨询服务业和新兴环保服务业,构建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核心的环境工程类专业群;面向地方文化传播及涉外服务领域,构建以汉语言文学、英语等专业为核心,以翻译、西班牙语、商务英语专业为基础的语言文学类专业群;面向地方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和法商服务,构建以会计学、法学专业为核心,以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税收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基础的法商类专业群面向广播影视等传统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构建以广播电视编导、美术学专业为核心,以新闻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专业为基础的传媒艺术类专业群;面向地方基层学校卓越教师培养,构建以学前教育专业为核心,以心理学(中小学心理辅导)、汉语言文学(师范)、美术学(师范)、英语(教育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为基础的教师教育类专业群。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资源共享,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按照启动实施、稳步推进、优先保障、持续改进的思路,将专业认证作为推动一流专业建设的有效抓手,有序推进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美术学等兼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工作,积极支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依据认证标准开展专业建设。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标杆,以校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品牌化建设为重点,启动实施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现由特色专业向品牌特色专业,由品牌特色专业向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跨越,引领和支撑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至2025年,建设好6大专业群,新增2-3个省级特色专业,力争1-2个专业进入省级一流专业,6-8个专业达到省内同层次高校同类专业先进水平,形成较强的示范性、引领性,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各教学单位

责任人:邢永祥

(四)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6.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按照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原则,以资源互补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互利共赢为目的,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培养过程、实践育人、科教育人、管理育人等核心要素,有效整合产教融合型企业等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共同发展的协同育人平台。以平台为载体,通过联合制订对接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面向行业职场的课程改革、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等多主体协同育人过程,促进形成平台共管、需求共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用、课题共研、责任共担、效益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校企、校地间深度产教融合和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

17.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机制是实现协同的根本,要紧紧围绕协同育人平台,着力破解校企协同育人中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合作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的机制性障碍,构建长效、稳定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运行机制。以国家相关法律、政策为依据,找准利益契合点,建立能有效协调校企双方利益诉求,有效推动校企产生合作意愿的协同育人动力机制;以对等性参与和合作治理为前提,建立有利于调动企事业单位积极性,促进其持续参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以信息沟通制度和交流平台为渠道,建立有利于分享各方利益诉求和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为保障,建立有利于保障各方正当权益和约束各方行为的保障与约束机制。通过建立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保障与约束机制在内的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打通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确保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持续有效运行,使校企协同育人真正落地。

18.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协同育人平台为载体,以协同育人机制为保障,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塑造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驱动、订单式合作、战略联盟、校企共建、实习与就业联动等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为切入点,着力推动学院与企业、行业、地方政府之间的深度合作和创新合作;以理念重塑、流程再造、内容重构为重点,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内涵、新特征,构建以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评价机制等要素为核心的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将应用型深化、细化、具体化到人才培养的各个过程、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切实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的人怎么样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根本性问题。通过以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学生送入学以致用、优质就业的快车道。

19.强化教学条件建设。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一步强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改善学院办学条件。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提高效益”的原则,科学制定学院实验室建设规划,强化建设方案的科学论证,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持续改善校内实验、实践教学条件;科学规划实验室布局,规范实验室设置,强化实验室管理队伍和管理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以校内9大实验实训中心为平台,统筹校内实验实训资源,将其建设成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特色鲜明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创新创业训练中心。按照“专业对口、互惠互利、相对稳定、资源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实习实训指导、协同培养机制,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条件建设和经费投入保障,进一步创新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式,形成院企共建、系(部)企共建等多层次共建方式专业实习实训、课程实习实训、短期与分散实习实训等多样化实习实训方式并存的实践育人新格局。至2025年,新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0个,学生集中实习比例达到70%以上,1/3以上的实习实训基地经过培育转化为能实现深度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20.深化国际交流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迎来了历史性契机,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在目前与马来西亚思特雅大学开展的本升硕项目、海外假期游学项目、海外交流项目、教职工出国研修项目等合作交流项目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战略,加强自身国际化能力和国际化环境建设,实施教育国际化推进工程,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项目与合作伙伴,大胆探索与国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模式,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办学体系,形成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发展格局,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应用型型人才。至2025年,力争新增2-3个国(境)外合作学校,3-5个国(境)外合作交流项目。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人事处、实验中心、各教学单位

责任人:邢永祥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塑教育教学形态

2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化教学改革,重塑教育教学形态。以创新思政工作为重心,积极探索思政课课堂教学新模式,全面推进思政工作改革创新;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积极探索面向市场的专业设置机制和产业结构驱动的专业改革机制,形成与地方产业链紧密对接的专业结构;以产教融合为平台,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性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变革;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改革传统教学形态的新模式、新途径,助推课堂革命。

22.推动课堂教学革命。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教育创新的主阵地。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大力推进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等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和教学楼公共区域改造,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化智慧学习环境。以“互联网+”催生的教育生产力点燃课堂革命的引擎,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大力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加大引进和使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力度,着力开展以慕课为重点的课程资源建设,加快推进虚拟仿真实验建设,深度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以教学方式信息化助推大学课堂革命,使静听式课堂、知识灌输式课堂、教师主唱式课堂向对话探究式课堂、智慧启迪式课堂、学生主场式课堂深刻转变,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

2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坚持“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相结合,逐步建立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大力改善创新创业条件,新建大学生创新实践与训练中心,支持学生开展学科竞赛训练、科技创新创业等活动,组建创新创业学生社团,通过“第二课堂”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包括通识性课程、创新创业基本技能类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三大模块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学分”制度,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有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获取学分;加大投入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提供服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拓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形成校内外联动对接、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24.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培养方案,持续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增加体育经费投入,为三、四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稳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格率,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依托学院相关专业优势和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开足开好艺术鉴赏、艺术实践、艺术史论、艺术批评等选修课程。将劳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健康教育等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敢闯会创的能力。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学生处、实验中心、各教学单位

责任人:邢永祥

(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2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建立长效机制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主要着力点在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制度建设、深化价值引领、完善评价考核。通过持续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引导广大教师牢记立德树人崇高使命,更好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通过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基本规范和落实措施,形成责任明确、沟通及时、落实到位的工作机制。通过深化价值引领,引导广大教师以理想信念为魂,打造过硬政治素质;以师德师风为本,打造高超育人水平;以潜心治学为基,打造精湛业务能力。通过完善评价考核,严把政治关和师德关,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引导广大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26.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激发教师教学热情的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制度,促进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的教师聘任制度,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的校企交流制度,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快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实施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2.0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以教研室为依托,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推动学术报告、教学研讨等教研、科研活动向小型化、常态化发展,提高教研、科研活动的专业性、针对性。通过校内常态化培训和校外集中研修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外聘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高校教学名师和高层次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修订完善《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持续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工作坊、教学沙龙等教师教研、科研能力提升活动通过开展最满意教师、年度教学突出贡献奖等评选表彰活动,加强对优秀教师的宣传和奖励力度。至2025年,专职专任教师数量达到26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到40%以上;外聘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项目、协同创新团队项目申报取得突破。

27.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自评与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相结合的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师考核评价中,突出对教师育人能力和教学实绩的评价与考核,坚持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研究等教学实绩,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在人才评价中,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真正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到实处。

牵头部门:人事处

协同部门:教务处、党委工作部、各教学单位

责任人:董捷

(七)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28.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按照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依法依规、宽严相济、科学管用的理念,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工作规程、教师聘任制度、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教材管理制度、学风建设实施意见、学术规范条例、教学督导制度、实践教学制度、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专业实习工作条例、学生评教制度、考试与成绩管理制度、学位与学籍管理制度及学生学习、生活等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重点建立健全辅修专业制度、慕课学分认定制度、教学质量保障与督导评估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大学生诚信制度、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跨专业选课制度、学生信息管理制度、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制度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班级导师制度、优秀毕业生荣誉学位制度和小班化教学制度等。通过深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上,刻苦学习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潜心学术,在教学科研中全面成长。

29.强化学习过程管理。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知识考核与实践操作、方案汇报、作品展示、项目设计、非标准答案考核等能力考核并重的多元化考核方式,以考辅教、以考促学;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50%),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严格考试纪律、严把考核关、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引进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大学生课程作业管理系统、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等,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论文查重和作业检测,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学术不端问题,强化对毕业设计(论文)、专业实习、艺术实践的全过程管理,提高过程质量;将学年作业(设计、作品、论文;1学分)、大学生必读经典书目(不少于20本;1学分)等作为必修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给大学生合理增负,彻底扭转快乐的大学、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现状,引导学生回归常识,勤奋学习。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学生处、各教学单位

责任人:邢永祥

(八)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营造质量文化氛围

30.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为基本框架,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以专项评估为基础,建立健全以常态化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专业评估及校内评教、评课、评培养方案等专项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目标,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建立健全以质量保障组织机构、教学质量目标标准、过程质量监控系统、培养质量评价系统、质量反馈改进系统等为基本框架,行业、企业等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以专项评估为,以常态化评估为”,以质量保障体系为,以点带面,以面促体,以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质量发展为着力点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31.营造质量文化氛围。质量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培育和建立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是实现质量保障和落实质量标准的根本。要更新质量观念,强化师生的质量主体意识,营造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将其融入学校的基因里,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使作为约束、规范、激励和引导师生行为方式的质量保障措施,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同并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同部门:学生处、各教学单位

责任人:邢永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院振兴本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学院党委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其他院领导、各系(部、中心)和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院振兴本科教育工作。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一把手作为本单位和本部门振兴本科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单位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的全面落实。

(二)设立专项经费。学院为实施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安排1500万元专项经费。建立人、财、物优先保障本科教育机制,把本科教学经费及各项教学资源建设经费作为年度财务预算安排的重点。各牵头部门要依据本方案细化工作举措,严格经费预算管理,切实将经费用在实处、用在关键处,确保振兴本科教育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强化责任落实。学院将落实振兴本科教育工作作为各单位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各单位要明确责任分工,相互协调配合,认真贯彻落实,加强过程监控,通过学院年度工作要点有计划分年度安排部署振兴本科教育工作任务,确保振兴本科教育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注重总结宣传。相关部门要通过学院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振兴本科教育工作,及时总结工作进展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振兴本科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西部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