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链接
本科教育首页 > 本科教育 > 正文
孙建安:在2019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更新时间:2019-04-29 14:55:15  |  供稿:教务处  |  点击次数:5042次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对此,我们要以拼搏实干、奋进向上的姿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为学院的新发展新跨越开好局、起好步、奠好基。

201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9月10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战略地位,集中阐述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科学回答了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2月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大会,描绘了新时代我省教育事业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建设西部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是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总动员,开启了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新征程。

2018年以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为教育系统深入实施“奋进之笔”、打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画好了“施工图”,建好了“样板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征程,我们要以“九个坚持”为指引,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以转型发展为着力重点,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进一步明确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系统规划好振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路径和举措,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经过充分酝酿和精心筹备,学院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今天隆重召开了。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学院振兴本科教育工作。

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将全面回顾和总结学院本科教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研判本科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启动实施《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5)》,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下面,我代表学院,向大会报告“十二五”以来学院本科教育工作的主要成绩和今后一段时期本科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请大家审议。

一、本科教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以来,学院主动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合理定位办学目标,积极推进内涵建设与转型发展,扎实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增强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为学院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办学定位更加合理。“十二五”以来,学院始终坚持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学,以追求高水平教学为宗旨,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多次研讨和多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多科类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鲜明,应用优势突出,教学质量优秀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并在办学过程中得到了全面贯彻和落实。

——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十二五”以来,依据办学定位,逐步形成了“以保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规格为基础,以职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确立了“面向区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较强的应用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胜任相关行业、职业和岗位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转型发展取得进展。为有计划推进学院转型发展,在前期与北京水晶石技术培训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学院于2017年出台了《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并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前教育、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4个专业开展了首批转型试点。目前,院系两级专业指导委员会已开始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论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产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的办学机制已现雏形。

——专业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以来,学院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思路,不断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先后增设了动画、公共事业管理、广播电视编导、翻译、物联网工程、税收学、学前教育、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统计学、西班牙语、环境工程、商务英语等12个新专业,陆续停招了教育学、广告学、产品设计、广播电视学等4个本科专业。目前,学院已有30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涉及8个学科门类18个专业类。其中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编导、会计学、法学等5个专业先后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等3个专业先后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学院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先后3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持续优化“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进一步提高了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进一步加大了综合素质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比重,基本形成了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机制。为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启动实施了校级重点课程建设工作,先后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财务管理》等16门课程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2012年以来,学院累计投入9300余万元用于办学条件建设。其中,投入830余万元完成了田径运动场建设;投入3600余万元用于5号学生公寓楼建设;投入500余万元完成了图书馆新馆建设;投入3400余万元建成了环境监测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幼儿教育环境模拟实验室、智能家居实训室、心理实验室、奥尔夫音乐实训室、3D打印及智能机器人实训室等专业实验室共71个;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新的专业生长点,学院2017年组织申报了“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项目首批试点学校,并获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批准,成为“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项目首批试点院校。目前,学院与福建华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等5门VR相关课程已在该实验室开设。

——实践教学全面推进“十二五”以来,学院不断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了以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先后两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各专业实践教学比重由15%提高到30%;不断强化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先后建成江苏顺丰通讯服务有限公司、江苏泰盈科技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36个,学生集中实践比例由“十二五”前的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60%;不断增加省外发达地区学生实习数量,2016—2018年,已累计派出经济管理系、教育管理系、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系学生共560余人赴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10余家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有效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促进资源共享,成立了外语语言实训教学中心、新闻与影音传播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物联网工程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美术与设计实训教学中心、学前教育综合实训教学中心、经济管理综合实训教学中心、VR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等9个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修订了《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实践教学工作规程》《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专业实习工作条例(修订)》《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修订)》等一系列实践教学规章制度。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十二五”以来,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启动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先后为106名青年教师配备了导师;大力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设立校级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项目和重点课程建设立项工作,共立项72项,资助经费23.5万元;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申报校外各类研究项目,2013年至今,获得校外各类科研课题155项,获批研究经费85.5万元。2013年至今,学院教师发表研究论文550篇(中国知网收录论文),其中核心期刊收录27篇。先后开展了“课堂教学质量年”“实践教学质量年”活动;组建成立了25个教研室,累计开展教研活动839场。为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推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学院先后从智慧树、超星尔雅、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引进在线课程300余门,先后获教育厅立项引进和使用国内外优质在线开放课程5门,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此外,学院实施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及电信系、新闻系、教管系等教学单位开展的培养方案、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等,为学院专业和课程改革探索了方向、积累了经验。“十二五”以来,先后有18项教学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奖,7项教学成果获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3项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学改革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十二五”以来,学院构建了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学院领导、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教务处人员和各系(部、中心)主任为主体,以教学前监控、教学过程监控、教学后监控和教学激励、教学评价等为手段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立了“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招生监察委员会”等机构;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各级领导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教学督导评价制度;制定了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引进了“维普网”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开展了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论文查重和作业检测,不断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机制化、制度化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初见成效。“十二五”以来,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中心,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了创新创业学分,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精神与实践》《创业管理实践》《创业思维训练》等创新创业必修、选修课程,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以学科专业竞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出台了《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大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生先后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6项,省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76项、二等奖113项、三等奖167项。

——教师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以来,学院先后引进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学人员78名,使学院师资队伍数量及学历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为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学历层次,学院出台了以青年教师导师制、教研活动、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科研立项、教师攻读学位和进修、网络课程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先后有6名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24名教师考取硕士研究生。专职专任教师人数由“十二五”前的87人增加到目前的174人,副教授实现了零的突破,占比逐步提高到17.8%,硕士研究生以上教师比例由36.8%提高到69.5%。为吸引优质外聘教师资源,学院先后3次提高外聘教师课酬,稳定了外聘教师队伍,“专兼结合”师资队伍保障了学院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校园文化活动特色鲜明。“十二五”以来,学院全力打造“体育之春”“艺术之秋”“夏季创新创业活动”和“冬季读书学术活动”四大品牌文化活动;深入推进“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三级文化建设。形成了精彩纷呈、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格局。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先后集中组织200余支实践团队、15000余名实践队员深入省内外多地开展政策宣讲、社会调研、课题研究、义务支教、支农扶贫等主题活动,受到了团中央、团省委多次表彰奖励。

老师们、同学们,学院本科教育取得的成绩,得益于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核心地位,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近年来,学院先后被甘肃省民政厅评为“中国社会组织5A级单位”,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等荣誉称号。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9年全国独立学院排名中,学院列第46位,居甘肃省独立学院之首,且为建校以来最好排名。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广大教师的潜心教学、默默奉献,离不开全体教职工的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离不开全体同学的刻苦学习、勤奋上进。

我院本科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院本科教育工作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一是在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上突破不够。对教学、管理、服务等岗位的育人要素挖掘不够,各部门协同联动育人不够,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育人体系尚未形成。

二是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结构优化的专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三是协同育人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够健全。权责明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校企合作的规模、领域和深度仍需进一步拓展。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够健全,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尚未建立。

四是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还不够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还不够强,专职专任教师职称、学历总体偏低,“双师型”教师匮乏,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较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缓慢。

对此,我们既要敢于直视问题,正确认识学院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同时,又要立足现实,主动变革,紧跟时代发展,全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新举措

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经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举全校之力,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科学规划振兴本科教育路径。今后几年,学院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工作。

1.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强化每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充分挖掘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建成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从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空间等方面着力推动各种育人要素有效聚合,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服从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宗旨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着力形成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化本科教育顶层设计,明确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启动实施《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按照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依法依规、宽严相济、科学管用的理念和要求,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和促进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潜心学术,教书育人;根据社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深入推进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提升教学效果;改革考试评价方式,严格过程考核,鼓励学生选学辅修专业、参加行业考试等,引导和促进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上,刻苦学习;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系统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引导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教师成长专业平台,广泛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充分利用校外周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基础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优质师资资源,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建立健全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建立教师自评与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相结合的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不断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引导教师回归本分,潜心教书育人。

4.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按照“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升级改造已有的专业,布点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新专业,逐步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专业体系,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思路,深度推进专业转型试点工作,将转型试点专业由“点”拓展到“面”,拓展到“体”,将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由培养方案深入到课程、方法等层面,形成示范领跑效应,引领带动各专业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办学实力强、就业前景好的优势专业核心,开展专业群建设,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标杆,以卓越人才培养新理念为牵引,以校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品牌化建设为重点,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实现由特色专业向品牌专业,由品牌专业向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跨越,引领和支撑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

5.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近年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助推下,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日渐深入,有效促进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改革,成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革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塑高等教育生态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截止2019年1月,我国已认定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91门,上线慕课数量达到8100门,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人数突破1.4亿人次,超过4300万人次获得慕课学分。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打造智慧学习环境,引进和使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开展以慕课为重点的课程建设,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大力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深度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着力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推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变轨超车”,培养学生智能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6.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构建全方位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广泛聚集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搭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协同育人平台,实现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培养过程、实践育人、科教育人、管理育人等育人要素的协同创新,形成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校企合作育人运行机制,有效破解企业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性障碍,着力构建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和保障与约束机制在内的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渠道和领域,积极探索基于研究项目、订单式合作、战略联盟等多样化的协同育人模式;紧紧围绕实践育人,不断强化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有效解决校企在人才培养中的对等性问题,确保协同育人的参与方有充分的话语权,形成校企双方紧密、稳定、深层次合作的实践育人新格局。

7.完善教育教学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学院质量文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内部保证与外部监控相统一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以“五个度”为标准框架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以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的专业评估及以评教、评课、评培养方案等为主的常态化专项评估等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以质量评估为抓手,以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质量发展为着力点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行业、企业等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的适配度。探索在高等教育“五个度”质量标准框架下,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院的转型发展。建立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这种质量文化有效融入学校的基因里,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质量文化建设相结合,使作为约束、规范、激励和引导师生行为方式的管理制度,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同,有效促进质量文化的实质性落地。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学院发展的永恒主题。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总结会、一次工作会,也是一次动员会、一次部署会。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全校上下不仅要清晰地认识过去、梳理现状,还要更加实事求是地谋划未来、建设未来。我们要始终立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我们有信心用5-7年的时间,把学院建设成为“专业特色鲜明、应用优势突出、教学质量优秀”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让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创新,为如期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